5月10日,受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的邀请,四川省农科院黄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王涛研究员为首的验收专家组前往仁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对我校小麦栽培课题组研究集成的“四川丘陵旱地小麦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水肥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进行田间现场考察和验收。仁寿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仁寿县种植业和植保土肥股相关领导及技术人员、种粮大户、我校小麦栽培课题组师生等20余人出席现场验收。
课题负责人樊高琼教授从技术背景、关键技术创新、技术原理、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汇报。专家组就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和当地的农民模式代表性田块进行了全田机收,两种模式品种均为川麦104,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实收田块面积1.147亩,下场鲜重752.56 kg,用M-20P型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得含水量32.48 %,折合13%标准含水量亩产500.6kg;农民模式实收面积1.083亩,下场鲜重391.25kg,用M-20P型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得含水量31.68%,折合13%标准含水量亩产278.9kg。该模式与农民模式相比,增产79.5%,节氮23.1%,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33%。
“旱地小麦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水肥高效利用绿色生产技术”模式集成,由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西南丘陵旱地粮油作物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503127)”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筛选机器配套栽培技术(2016YFD0300406)”资助,立足四川降水季节间分布不均、小麦生育期内冬干春旱严重缺水的实际,结合旱地新两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的种植制度,在夏玉米收获后立即将玉米秸秆粉碎覆盖还田,通过抑蒸蓄水增墒保墒、免耕带旋机播、增磷减氮等关键技术应用与集成,实现夏水冬用,以水调肥,水肥高效利用,突破了几十年来丘陵旱地小麦常年产量只维持在250kg/亩的尴尬局面。该技术模式集作物丰产、资源高效、土壤培肥、环境友好、节本增收为一体,创新性强,先进实用,为四川乃至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绿色高产高效之路。